亮生活 Daleba
亮生活 Daleba

11 個會影響到育兒方式的教養錯誤

育兒方式和策略會隨著時間而改變——有些會進化和進步,而有些則會變得更糟。我們想從童年的正向經歷中學習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也想避免重複父母的錯誤。根據一項調查,9/10 的父母認為他們的童年影響了他們撫養孩子的方式,但只有 6/10 的父母認為這種經歷是有益的。

專家指出,我們的過去可以通過幾種不同的方式反映出我們現在的育兒狀況。我們大樂吧決定來檢查一下這些育兒錯誤,以避免你在養育孩子時,不小心重蹈覆轍。

1. 玩扮白臉、扮黑臉遊戲


如果你成長在父母中的一方總是扮演責駡的黑臉,而另一方扮演友善的白臉這種家庭,你可能會發現同樣的模式在你養育孩子時也會反復出現。你的性格可能很自然地會歸屬於其中一種類型,但如果你總是扮演著相同的角色,那麼要轉變到另一種角色就會變的很不容易。此外,根據一些研究,這種策略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很不容易。

這可能會讓你的孩子感到困惑,讓「紀律嚴明」的父母看起來「很壞」。這通常會讓「嚴厲」的父母感到不快,也會導致青少年偏向於白臉方,但不願意向「黑臉」方敞開心扉。所以,與其扮演「黑臉白臉」的角色,不如和你的伴侶一起分擔管教孩子的負擔。統一的方法和對懲罰類型達成一致是更加平衡的做法。

2. 投射

有時,我們常常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童年的恐懼、夢想和抱負投射到孩子身上。我們總假設我們的孩子和我們有同樣的情感、有同樣的抱負,經歷事情的方式和我們小時候一樣。但這基本上,就是我們試圖養育我們自己

我們會期待孩子追求我們的熱情所在,而非發現並發展出他們自己的喜好。這種投射會讓我們難以將孩子視為獨立且獨特的個體。但與其假設孩子和我們小時候有相同的需求,父母更應該關注並培養孩子真正的需求、天賦和願望。

3. 模仿

有些父母會注意他們的行為方式和他們的父母一樣,特別是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和父母使用同樣的文字表達,或者重複我們成長過程中經歷過的同樣的消極行為。但僅僅因為我們從父母那裡學到了這些方式,並不意味著這些做法就是對的。如果這些評論和行為包括嚴厲的言語或身體上的懲罰,那麼我們便該努力改善我們的育兒方式。

4. 防禦行為

這種行為很常見,當我們繼續堅持童年時的防禦機制時,就會發生這種行為。例如,由忽視他們的父母撫養長大的孩子,可能很早便學會了獨立自處。雖然自力更生可能有積極的影響,但這也會對我們成年後的關係造成傷害,比如我們與孩子的關係。

我們可能難以向孩子展示我們溫柔的一面,或者無法向他們完全敞開心扉。但要從這些模式中解脫出來,發現真正的自己,瞭解我們的防禦機制的運作方式,並找到改變它們的方法非常的重要。

5. 過度補償

我們可能會對童年的負面經歷做出反應,試圖彌補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但是,儘管我們的意圖是好的,但仍應小心別做過頭。例如,如果我們的父母有些嚴厲,我們可能會試圖透過對自己的孩子過於寬容來「矯正」當時的錯誤。

或者,如果我們在一個普通家庭長大,可能會覺得自己必須給予孩子更多。但我們通常不但沒有定義在此當下對我們和孩子較為重要的事情項目,反而更是受困於回應那些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影響我們的事情。這可能會讓我們過度補償父母當時所犯下的錯誤。

6. 得到觸發

當我們對孩子的行為感到沮喪時,身為父母我們很容易便會不小心「爆走」、生氣。但是,當我們被那些讓我們回想起成長過程中負面事件的情景所「觸發」時,便該想想,究竟是什麼引發了這種誇張的反應。當我們的孩子的行為「觸發」了我們的情緒,我們應試圖找出這種行為的原因,而不是像我們的父母過去對我們生氣那樣,將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

7. 重現

無論我們童年的環境是好是壞,當我們成為父母時,我們傾向于發展出某些特定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會導致我們重複或重現相同的情景,而這通常是消極的場面。不管這些情況當時有多不好,我們可能都一樣會無意識地重現出它們,因為它們就是那麼地熟悉。例如,如果你的家人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不曾公開談論問題,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無意識地重複出同樣的回避策略,即使你有意識地知道對問題進行討論,是更好的做法。

8. 讓孩子參加過多的活動

在成長過程中參與許多活動的父母,往往認為這是保持孩子忙碌的最佳方式。但事實上,超負荷的排程會讓孩子感到疲憊和煩躁。更重要的是,通常這些活動甚至無法反映出孩子的興趣。在許多情況下,這種超負荷的安排表明父母和孩子之間缺乏良好的親子時間,而這通常是因為父母無法在孩子放學後騰出時間陪他們的關係。

這也反映了某些父母想讓他們的孩子變的更「有競爭力」的願望。雖然這些活動可能對孩子非常有益,但父母還是應該儘量避免讓孩子們參加太多的活動,使孩子承受太多的壓力。反之,最好明智地選擇活動,且自由玩耍的重要性也不應該被忽視。

9. 聆聽你內在的負面聲音

我們有時會繼續受到幼年形成的消極自我認知影響。當我們為人父母後,這些不安全感會更加明顯地暴露出來。也許在孩提時代,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或被父母忽視,那麼成年後,我們往往會繼續認為自己不夠完美。而這些弱點往往會隨時間顯現出來,尤其是當我們試圖約束自己的孩子或對孩子表現強勢時。

我們童年的不安全感會以這樣的想法來困擾我們:「我是個糟糕的父母」、「我無法讓孩子服從」,「我的孩子不喜歡我,」等等。但是,我們越是質疑和挑戰這些消極的聲音,我們就會變得越自由、越有自信。瞭解自己可以協助我們認識並消除過去的消極思想,同時找到自我的力量。

10. 期待完美

如果你成長在一個要求完美的家庭,你可能會對自己的孩子有同樣的期望。雖然希望孩子取得成功,擁有遠大的夢想並沒有什麼錯,但期望過高,往往會導致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出現許多情緒問題。由完美主義者撫養長大的人往往會傾向隱藏自己的情緒,無法良好地應對批評,或者會成為總是試圖去討好他人的人。

這就是為什麼避免期待完美、避免要求孩子透過實現你的期望,來培養信心,非常的重要。即使你的孩子沒有實現他們的目標,他們仍然會在努力中學到重要的一課,並更加明白下次該如何達成目標。

11. 把自己放在最後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在父母的照顧下成長,尤其是媽媽,她們總是盡職地在養育孩子。但是我們也不應該忽視自我照顧的重要性。這是我們通常從母親那裡學到的東西,這就是為什麼父母為孩子樹立好榜樣非常的重要。

和你的孩子一起培養健康的應對技巧也很重要。例如,如果你度過了艱難的一天,你不需要向你的孩子隱瞞你的感受。相反,你可以試著和他們解釋,為什麼你有這種感覺,為什麼你需要休息,來與之分享。

你是否曾經在無意中,重複過你小時候經歷過的消極親子經驗?請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經歷吧。

亮生活 Daleba/家庭與孩童/11 個會影響到育兒方式的教養錯誤
分享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