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生活 Daleba
亮生活 Daleba
我們肯定會想試試的 5 條日本父母的育兒法則

我們肯定會想試試的 5 條日本父母的育兒法則

日本的孩子很神奇。整體而言,他們都很有禮貌、友善,總能控制好個人情緒。在日本,你很少會看到在超市大哭的孩子(儘管難免有例外情況)。

大樂吧認為,我們可以向日本父母討教一些育兒技巧。所以我們收集了日本育兒的幾個主要法則。

母子關係很緊密。

在日本,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連結非常緊密。他們總會同床共枕,媽媽們總會時時將孩子帶在身邊——在過去,媽媽們會用一種類似嬰兒背帶的東西,以便攜帶孩子。

母子之間具有深厚的情感:母親會接受孩子所做的一切——孩子在她們眼中總是完美無缺。

主要法則是,在孩子 5 歲之前,他們可以做他們想做的任何事情。外國人認為這是對孩子的縱容和過度寵溺,但他們錯了。這個法則反而能讓孩子們知道他們表現的很好。

17 世紀末/ 18 世紀初日本藝術家的作品。在右邊的圖中,你可以看到一名母親和她的孩子正在享受賞金魚的樂趣。

這種態度造就了「甘え」(amae)。這個詞在其他語言中沒有類似的詞彙,但它可以翻譯為「一個人對被愛的渴望」或簡單的「依戀」。「愛」是母親和孩子間的關係的基礎。這意味著孩子可以依靠他們的父母和父母的愛,年邁的父母則能具有其成年子女的支持。

美國和日本的科學家進行了一項研究,證明了鼓勵式的教養方式和孩子的行為之間確實有所連結。研究人員聲稱,父母的正向態度可以降低孩子出現問題行為的風險,並改善發育障礙兒童的行為。

日本的教育制度

人人生而平等。圖為,日本公主綾子(右二)在東京的體育節上與同學們一起表演。

根據知名的日本教育制度,孩子在 5 歲之前是完美的,在 5 歲到 15 歲之間則像僕人那樣,在 15 歲時被認為與父母和其他人平等。但是很多外國人並不理解這種思維方式,總是錯誤地對此進行解讀。

這種哲學旨在培養一個集體社會的一員,在這個社會中,個人利益不是最重要的。這是一種壓力,日本父母會試圖培養一個和諧的人,讓他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目標,且不低估自己的價值。

在第一階段,父母與孩子分享無盡的愛和關懷。

在第二階段,他們的愛不會消失。孩子會學會按照社會法則生活行事,並試圖找到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目標。因為母子間的連結非常強烈,所以孩子會試圖做好每一件事,以免媽媽不高興。

在第三階段,孩子正式成為社會的一員。

家庭最重要。

女孩們穿著傳統的和服參加七五三,這是孩子們的成人儀式和節日。

一般來說,母親負責撫養孩子。他們也總黏在一起:日本人認為,不應該將 3 歲前的孩子送到幼稚園。而父母通常也不會要求祖父母照看他們的孩子,更不會雇傭保姆。

但是孩子們總會花許多時間與祖父母和其他親戚相處。家庭成員間彼此的關係也總是很溫暖誠摯。家人們總會互相支持,彼此保護。

父母是榜樣。

曾有一個以日本和歐洲的媽媽與孩子為標的的實驗。實驗人員要求母親和孩子們共同建造一座金字塔。日本媽媽們會自己做好金字塔,然後要求孩子們照做。如果孩子們沒能建好金字塔,便會一再地從頭開始重建。

歐洲的媽媽們則會向孩子們解釋該如何建造金字塔,並讓孩子們自己試一試。因此,日本的母親遵循的是「按我的方式做」的法則,而歐洲的母親則是會讓自己的孩子自己嘗試完成所有的事情,而不提供示範。

日本母親不會要求孩子去做他們被要求要做的事情。她們會給出一個示範,展現事情的作法。

注意情緒

教導孩子在集體社會中生活,最重要的是要教導他們明白並尊重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日本母親會尊重孩子的感受:她們不會強迫孩子,也不會讓孩子感到丟臉或尷尬。她們會教導孩子去理解他人的情緒,甚至是無生命物體的情緒。例如,如果孩子試圖弄壞玩具車,日本的媽媽會說:「可憐的小車車,它要哭了。」而歐洲的媽媽可能會責備說:「住手。這樣做不好。」

日本人並不會說他們的方法最好。畢竟如今,西方價值觀也影響著日本原有的傳統。但日本主要觀念的基礎則始終如一,比如對孩子的冷靜和愛護的態度

你同意日本人的育兒哲思嗎?告訴我們你的想法吧!

預覽照片來源 patrika.com, shutterstock.com
亮生活 Daleba/地方/我們肯定會想試試的 5 條日本父母的育兒法則
分享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