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生活 Daleba
亮生活 Daleba

10個育兒方法,防止孩子發脾氣

如果你已為人父母,應該已經深刻體會到撫養孩子並非易事,或者說,非常難,不但需要毅力,還需要智慧。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情況,所以撫養孩子沒有範本,你必須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育兒術。有時候,我們會因為無法理解孩子的一些具體行為,而試圖糾正他們,實際上這種方式可能會讓情況變得更糟,讓你們雙方都感到沮喪和疲憊。不過不用擔憂,其實當孩子在做出一些奇怪的行為時,比如剪自己的頭髮或拒絕和你去某個地方,是有原因的。

亮生活對此做了一些研究,發現了10個可能會被父母誤解的兒童行為,我們也想與大家分享一下這些研究結果,希望能幫助到你。

1. 嘗試控制你可能有的衝動反應

許多時候,父母在告訴孩子不要做某件事後會感到很沮喪,因為過不了一會孩子又會犯同樣的錯誤。然而,事實是,孩子無法控制他們打破規則的意識,自我控制這種技能需要到青少年時期才能發展完整。所以你需要建立這個認知,孩子學習控制衝動的過程將是一個漫長而緩慢的過程。

針對這個問題,作為父母來說,保持冷靜和鎮定最為關鍵,這不但可以為你提供思考空間,也可以讓你對孩子的行為作出最有益於孩子的反應。

2. 過度刺激

通過鼓勵孩子參加有助於成長的活動,來提高孩子的活躍度是件很好的事情,但「物極必反」。如果父母每天給孩子安排的任務過量,這實際上屬於過度刺激,這種現象通常發生在孩子已進行了超負荷的體育鍛煉、經歷了持續緊張和大聲呵斥等情況下。此類行為有一個共同點,即會讓孩子們感到不知所措,進而導致他們感到疲憊。這會反映在孩子的情緒上,讓他們變得過度活躍。面對這種過度刺激,不同年齡的孩子反應也不盡相同,比如:

  • 新生兒和嬰兒:情緒低落、疲倦、轉過頭去、握緊拳頭、踢腿。
  • 幼兒園階段:疲倦、喜怒無常、哭鬧卻無法解釋自己的情緒、躺在地上發脾氣、拒絕參與任何其他活動。
  • 小學階段:笨手笨腳、渴望尋求更多關注、在學校或做家庭作業時會過多的尋求幫助。

所以,非常建議父母在給孩子安排日常行程時,平衡好活動和休息時間,這樣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安全和內心平靜。

3. 遇到特殊狀況時,無法正確解讀孩子的情緒

有時,作為一個成年人,你可能會出現情緒波動,比如,累了的時候、晚上沒睡好時、有壓力時、或者只是餓了的時候。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孩子身上,但區別是,就像我們前文中提到的,他們面對這些特殊狀況時的情緒控制能力遠遠低於成年人。因此,通過觀察孩子的情緒波動,我們可以更有效地採取行動,因為孩子們並不總是知道如何和大人交流他們遇到的情況。

有幾種方法可以幫助到你,讓孩子有信心告訴你他們的感受或他們在一天中經歷了什麼。首先,要確保孩子處在一個平靜的環境中,這樣你就可以直接問他們了。此外,瞭解孩子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情也非常重要,為此,你可以和他們分享一件你的相關軼事,這能幫助你於孩子之間建立起一種情感和同理心的聯系。

4. 不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

和成年人一樣,孩子們也有情緒,只是他們不能像我們一樣隱藏或壓抑情緒,這也是因為孩子還沒有形成成熟的自我控制能力。最重要的是,他們並不總是知道如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情,這也是為什麼對於父母來說,試著幫助孩子找到合適的詞語來談論他們的感受是如此的重要。一個比較好的方法是直接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問的同時給他們思考和表達的空間。你也可以給孩子他們喜歡的電視劇或電影,通過虛擬劇情把他們的情緒轉化為現實感受。

5. 不理解孩子為什麼一直動

很多時候,作為父母,你會感到非常沮喪,因為作為一個成年人,實在無法理解為什麼孩子會一直到處瘋玩。不管你怎麼告訴孩子站著別動,他或她都不會照做。孩子大多都是精力充沛的,腦子裡想的就是各種玩耍。這也是為什麼,與其試圖糾正他們,不如想辦法幫助他們把能量引導到能平衡玩耍的事情上,比如,可以帶孩子去公園玩、騎腳踏車、踢足球或任何其他需要他們消耗體力的運動。

6. 抑制孩子對獨立的渴望

和大多數成年人一樣,孩子們實際上也喜歡獨立做事,喜歡有發言權或可以自己做決定的感覺。你可能已經發現,當你試圖幫孩子做某事時,孩子往往會反抗。父母通常會對此感到奇怪,他們很難理解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反應。但是,如果孩子想自己鋪床,最好放手讓他們自己做。畢竟,這是讓孩子知道如何執行自己的計劃,從而使他們感到更獨立的最好方式。

7. 不清楚孩子的優勢和劣勢

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當然也包括孩子。這意味著,每個人都各有所長:有些人專注能力更強,有些人直覺感更強,還有一些人更謹慎,或者更偏向完美主義。不過就像硬幣一樣,所以能力都有兩面性。例如,一個完美主義者在工作方面會很強,但在人際交往方面卻可能會存在問題。正如你從這個例子中看到的,一個人的優勢可能只在固定的場合下發揮作用,比如,一個在學校追求完美的孩子,在家裡可能恰恰相反。

永遠不要忘記,作為父母,我們需要能夠辨識,孩子在特定時刻的行為表現與孩子實際行為方式之間的差異。建議重點放在不太好的行為上,以便可以及時糾正孩子,但與此同時避免表達為孩子的個性和人格有問題,以防止他們在現在或將來受到心理傷害。

8. 破壞孩子玩耍的慾望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孩子總是精力無限,會一直想要玩耍。如果你的孩子正是如此,請一定牢記,玩耍是孩子成長過程的一個基本部分,實際上可以幫助他們發展不同的技能和學習新的東西。然而,有時成年人根本無法理解孩子發出的一起玩耍的信號,或者將其誤認為是不良行為,而實際上,他們只是想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或建立交流。因此,嘗試接受孩子的玩耍邀請,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有益無害,雖然有時候會打斷一些日常活動。

9. 情緒感染

孩子就像一塊海綿,因此,他們會對父母或身邊其他人的態度、情緒和觀念做出反應。也就是說,如果成年人一直處於壓力之下,他們的孩子很可能也會表現出這種情緒,這種現象被稱為情緒感染。據神經科學家表示,這種現象其實是一種模仿效應,不僅僅是簡單地模仿手勢,甚至情緒也可以傳染,就好像情緒是漂浮在房間裡的空氣似的。這也是為什麼保持一個平靜的環境很重要的原因,因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吸收積極的情緒。

10. 設定無效的邊界

對孩子來說,邊界的差異性是一個令其困惑的事情,因為他們不明白為什麼有一天他們無緣無故地得到了糖果,而第二天卻沒有,即使他們做了同樣的事情。嚴格遵守你給孩子設定的規則非常重要,無論設定規則是為了獎勵他們還是僅僅為了設定行為邊界,否則孩子會因為沒有明確的規則而變得沮喪,效果也會適得其反。

還有孩子的哪些行為被你誤解為了「壞」行為?你可以分享一些類似的建議給其他父母嗎?

分享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