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學家揭示了我們是如何教導我們的孩子自我背叛,這實在是個痛苦的事實
我坐在咖啡館裡。坐在我旁邊的是一家人,一位 35 歲左右的父親,他 4 歲左右的兒子,還有他的奶奶,也就是這位父親的母親。他們點了甜麵包和茶,大人們忙碌地聊著天。
男孩開始喝茶,但是太燙了。他試著啜了幾口,但最終還是放棄了。他對大人們說,「太燙了。」但他們沒有注意到他說話。男孩又大聲說:「太燙了。」他奶奶轉向他,惱怒地說:「哪裡燙,別瞎說。」
父親碰了碰杯子,試圖做些什麼,但奶奶用一個問題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他再次回到了談話中,留下兒子獨自面對他的問題。男孩再次試圖引起大人們的注意。奶奶生氣地告訴他:「夠了!繼續喝。這才不燙。快喝光,我們馬上就要走了。」她又轉向父親。男孩慢慢地喝著茶,不時地吹著它,吃著一個小圓麵包。最後,他們站起來離開了。在路上,奶奶嚴厲地責備男孩:「如果你再這樣,我們下次就不帶你來了。」
老實說,我真想嚴厲斥責這位奶奶。但讓我們把注意力轉移到那個小男孩身上。他從這種情況中學到了什麼
- 他的問題不重要,他自己也不重要。
- 他不能大聲談論他的問題。
- 他不能求助,若是求助,他不是挨駡就是被無視。如果他求助,情況只會更糟。
- 他不能相信自己的感覺。其他人更清楚他在這種情況下的感受。
- 他愛的人可能會因為他說他不舒服而離開他。
- 他的父親不會保護他。
- 他的父親比他的奶奶懦弱。這一想法將影響他未來的生活。
這個列表並不全面。但我覺得這便足以嚇到我們了。整個情況持續了大約 10 分鐘。我認為這種情況在家庭成員相互交流時,也總會以不同的形式重複。這個男孩只需要經歷幾十次這種情況的重複,他便會將這一教訓徹底內化到生命之中。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聽到過類似的聲音。我們就是這種「教養」的產物。我們無法傾聽自己的聲音、不相信自己,只盲目地追隨他人,隱藏自己的需求。
當我在某些情況下或與他人交流過程中感覺不好時,這只意味著一件事——我感覺不好。這就是我的感覺,我跟隨這些感覺,我相信它們。我必須用任何必要的手段來保護自己。這是我對自己的愛。我不需要去想為什麼有人會讓我感到難過或者理解他們。我不需要分析他們是否有個艱難的童年,是否有心理創傷,因此他們才這樣對待他人。他們必須想著怎樣對自己好,無論如何,他們絕不是我的責任。
如果你知道如何保護自己,設置界限,這能強化你的自尊。在尊重自己的同時,你將能夠發展某些能力,比如透過別人的視角看情況,看到他們的原因,不生氣,接受他們,原諒或者不原諒他們。如果你這麼進行了很多次,你最終會發現一種神奇的結果,一種健康的與己無關的態度。
你可以侮辱我,但我只會聳聳肩,心想「又不是第一次」。在那之後,你會開始接受人們本來的樣子,你會意識到我們都是被大人教導要背叛自己的小男孩和小女孩。對此,我們仍然會感到痛苦。所以,我們應該避免以報復的方式強化這種痛苦。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不要相信自己的感覺。我們被告知,「你不應該有這種感覺,這是不對的。」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沒有能力分辨這些情感。你不能大聲說你感覺不好,因為你會因此受到責備。這就是為什麼學會相信自己的感覺非常的重要,把它們展示給世界,談論它們。當然不是對每個人,只對那些能理解你、不會嘲笑你的人。在此之後,你應該培養自己設定界限並捍衛這些界線的能力,如果需要的話,甚至可以採取攻擊性的方式來自我保護。
一開始,它會顯得有點激進。之後,你便會學會如何用不同的方式來做這件事。這就是為什麼你可以在東方傳統的乖孩子們的眼中看到如此多的痛苦,他們鼓勵和平博愛,儘管他們總是微笑著,展示著自己的「啟蒙」。但他們卻錯過了兩個階段,試圖直接進入第三階段。但真實並非如此運作。你必須遵循一定的步驟順序,才能好好地超脫到這樣的階段。
大樂吧所發佈的這篇文章獲Larisa Vertysheva的發佈許可。